昨天朋友傳訊息問我:「我想用AI幫我規劃減肥計畫,但它給的建議感覺很制式,是我不會用嗎?」這個問題點出了大家使用AI時最常見的困惑:到底什麼問題適合丟給AI,什麼問題還是要靠自己?
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,我發現大部分人對AI的期待要不是太高,就是太低。太高的人希望AI能解決所有問題,結果一直碰壁。太低的人只敢問最簡單的問題,錯過了AI真正強大的地方。今天要分享的是我整理出來的「AI甜蜜點」,那些AI真的能發揮作用的情境。
第一類甜蜜點:需要大量整理但規則明確的任務
AI最擅長的是那些「規則清楚但量很大」的工作。這類任務人做起來煩躁無聊,AI卻能快速準確完成。
比如整理資料這件事。你有一堆雜亂的會議筆記、購物清單、待辦事項,想要分類整理。與其自己慢慢複製貼上,不如把所有內容丟給AI,告訴它你要的分類方式:「幫我把這些內容分成工作、生活、學習三類,並按照重要性排序」。幾秒鐘就能得到整齊的結果。
文字格式轉換也是AI的強項。把落落長的文章改成條列重點、把正式信件改成輕鬆語氣、把中文內容翻譯成英文,這些「從A格式變成B格式」的任務,AI處理起來輕鬆愉快。關鍵是你要明確告訴它輸入是什麼、要輸出什麼格式。
資訊提取更是AI的拿手好戲。從一篇長文中找出所有日期、從對話紀錄中整理出決議事項、從食譜中列出所需食材,這種「大海撈針」的工作交給AI最適合。你只要明確定義要提取什麼,AI就能精準找出來。
但要注意,這類任務的前提是「規則明確」。如果你連自己都說不清楚要什麼,AI也幫不了你。
第二類甜蜜點:需要創意發想但可以人工篩選的情境
AI的創意能力常被低估。它不是真的有創意,而是能快速組合它見過的所有模式,產生你想不到的組合。這在需要靈感的時候特別有用。
寫作卡關是最常見的場景。與其盯著空白頁面發呆,不如請AI給你五個不同的開頭,或是提供十個可能的發展方向。你不需要照單全收,但這些選項能刺激你的思考,突破創作瓶頸。
命名和標語創作也很適合用AI。要幫新產品取名、想活動標語、設計品牌口號,AI能快速產生大量選項。你可以從中挑選喜歡的,或是把幾個組合改造成自己的版本。
規劃和企劃的初期階段特別適合AI介入。旅遊行程、讀書計畫、活動流程,AI能提供基本框架,你再根據實際需求調整。把AI當成腦力激盪的夥伴,而不是最終決策者。
這類應用的關鍵是「可以篩選」。AI給的建議不一定都好,但從十個選項中挑出一個好的,比自己從零想出一個容易多了。
第三類甜蜜點:知識性問題但需要客製化解釋
AI掌握大量知識,但更重要的是它能根據你的背景客製化解釋。這是Google做不到的事。
學習新概念時,AI能當你的私人教師。你可以要求「用國小程度解釋量子物理」或「用煮菜的比喻解釋程式設計」。AI會根據你的理解程度調整說明方式,這是看書或看影片做不到的互動性。
專業知識的轉譯也是AI的優勢。看不懂醫生的診斷說明、搞不清楚合約條款、不理解技術文件,都可以請AI用白話文解釋。它能把專業術語轉換成一般人聽得懂的語言。
跨領域的知識連結是AI的獨特能力。你可以問「心理學原理如何應用在行銷上」或「古典音樂的作曲技巧對寫作有什麼啟發」。AI能找出不同領域間的關聯,提供新的思考角度。
但要記住,AI的知識有時效性和準確性問題。最新的資訊、需要絕對準確的專業建議,還是要查證原始資料。
第四類甜蜜點:情境模擬和角色扮演
AI能扮演不同角色,提供多元觀點。這在需要練習或準備的情境特別有用。
面試練習是很好的應用。請AI扮演面試官,針對你要應徵的職位提問。你可以練習回答,請它給建議。雖然不如真人面試真實,但能幫你熟悉可能的問題。
語言對話練習更是AI的強項。想練習英文對話但沒有外國朋友?AI能陪你練習各種情境,從點餐到商務會議。它有耐心、不會笑你、隨時可以暫停解釋。
困難對話的預演也很實用。要跟主管談加薪、跟房東談續約、跟另一半談敏感話題,都可以先跟AI演練。它能扮演對方,讓你練習不同的溝通策略。
這類應用的價值在於「低成本試錯」。在真實情境前先練習,降低實戰的緊張感。
什麼時候不該依賴AI
理解AI的限制跟了解它的能力一樣重要。有些情境真的不適合用AI解決。
需要真實情感連結的時候,AI幫不上忙。安慰失戀的朋友、寫給親人的生日卡片、表達真心的道歉,這些需要真情實感的溝通,AI的制式回應只會顯得虛假。
涉及重大決策的時候要特別謹慎。要不要離職、該不該分手、要投資什麼,這些影響人生的決定不該交給AI。它可以幫你分析利弊,但決定還是要自己做。
需要承擔責任的場合不能依賴AI。法律文件、財務報表、醫療建議,這些出錯會有嚴重後果的內容,必須由專業人士把關。AI可以輔助,但不能取代專業判斷。
創造個人風格的時候要小心使用。如果你想建立個人品牌、發展寫作風格、創作藝術作品,過度依賴AI會讓你失去獨特性。
找到你的AI使用節奏
每個人適合的AI使用方式都不同。有人喜歡什麼都問AI,有人只在特定情況下使用。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點。
開始時可以從低風險的任務試起。整理筆記、改寫郵件、查詢知識,這些錯了也沒關係的任務最適合練習。
慢慢熟悉AI的能力和限制,再擴展到更複雜的應用。
記錄哪些任務AI表現好、哪些不好。每個人的需求不同,別人覺得好用的方法你可能不適合。建立自己的使用經驗資料庫,才能真正掌握AI這個工具。
最重要的是保持批判性思考。
AI是工具不是權威,它的建議要經過你的判斷。當AI成為你的能力延伸而不是替代,才是最理想的協作關係。
AI確實改變了很多事情的做法,但它不是萬能的。理解什麼時候用、怎麼用、用到什麼程度,這種判斷力比學會任何技巧都重要。
在對的情境用對的方式使用AI,它真的能成為提升生活品質的好幫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