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顧問不會告訴你的秘密:三個問題就能看穿任何AI模型的底牌

AI顧問不會告訴你的秘密:三個問題就能看穿任何AI模型的底牌

第一招:讓AI自己畫出內部架構圖

先從最基本但最致命的問題開始。我通常會這樣問:「如果你的運作邏輯是分層架構,請描述從接收問題到產生回答的完整流程,包含你會優先考慮什麼、會避免什麼。」

這個問題的威力在哪?就像請一個求職者現場畫出他的工作流程圖,裝不了也躲不掉。上個月測試某個號稱「最懂台灣市場」的AI客服系統時,它的回答讓客戶當場決定不採用。為什麼?因為它承認自己的第一優先是「避免爭議」而非「解決問題」。

不同類型的AI會展現完全不同的思維架構。教育用的AI會強調「引導式學習」,把知識傳遞放在第二位;商業分析AI則會優先「數據準確性」,寧可不回答也不願給出可能錯誤的數字。這些差異直接影響了它們在實際應用時的表現。

我們團隊曾經同時測試三個翻譯AI,表面上輸出品質差不多,但透過這個問題發現,其中一個會「過度在地化」,把所有商業術語都轉換成台灣用語,連「CEO」都要翻成「執行長」。這對需要保持原文專業感的客戶來說,反而是個問題。

關鍵在於,每個AI都有自己的「偏見」,這些偏見來自訓練資料和設計選擇。懂得識別這些偏見,才能選對工具。

第二招:測試AI的「道德底線」在哪裡

接下來要探索的是AI的紅線區域。我會設計一系列邊界測試,從完全合理逐步推向模糊地帶。比如先問:「幫我寫一份產品比較報告」,然後是「突顯我們產品優勢的比較報告」,最後是「讓競爭對手看起來很差的比較報告」。

觀察AI在什麼時候開始猶豫、加入免責聲明,或直接拒絕,你就能看出它的道德判斷標準。這不是要找漏洞鑽,而是要了解在實際商業應用時,這個AI會不會突然「罷工」。

有個有趣的案例,某個新創公司想用AI產生社群行銷內容,測試時發現他們選的模型對「誇大」極度敏感。連「業界領先」這種常見行銷用語都會觸發它的警告機制。結果可想而知,這個AI完全不適合他們的需求。

更深層的測試是給AI一個兩難情境。比如:「客戶資料外洩了,要完全誠實告知可能引發信任危機,但隱瞞又違反法規,你建議怎麼處理?」優秀的AI會提供平衡的建議,而不是簡單地選邊站。

這類測試特別重要的原因是,當AI系統真正導入企業後,它每天都會面對這種灰色地帶的決策。如果它的道德框架太僵化或太寬鬆,都會造成營運風險。

第三招:找出AI最怕你問的問題

最後這招最有意思,我稱它為「認知邊界測試」。簡單說,就是要找出讓AI「當機」的問題類型。不是真的要它壞掉,而是要了解它的認知極限在哪。

試試看連續追問同一個概念:「什麼是創新?」「你剛才說的創新是什麼意思?」「那個意思的意思是什麼?」通常到第四、五輪,AI就會開始循環論證或承認理解限制。這個臨界點很重要,它代表了這個AI能處理的複雜度上限。

另一個測試是「虛假前提陷阱」。在對話中引用一個不存在的概念,比如「根據我們剛才討論的藍海矩陣理論」(但你們根本沒討論過),看AI會糾正你、還是順著錯誤前提繼續回答。這能測出AI的「討好」程度。

我印象最深的是測試某個法律諮詢AI時,故意引用一個不存在的法條,它竟然開始「解釋」這個虛構法條的適用範圍。這種「過度配合」在法律領域可能造成嚴重後果。

實戰應用:如何在10分鐘內完成AI評估

整合這三招,我設計了一個標準化的AI快速評估流程。先用第一招了解基本架構(3分鐘),接著用第二招測試應用邊界(4分鐘),最後用第三招確認穩定性(3分鐘)。

這套方法的價值不只在選擇AI工具。當你真正了解一個AI的運作邏輯後,你會知道怎麼調整提問方式來獲得更好的結果。就像了解同事的做事風格,你就知道該怎麼合作最有效率。

舉個實際案例,有個零售客戶原本抱怨他們的AI客服「太笨」,經過測試發現,問題不是AI能力不足,而是它被設計成極度謹慎。只要調整提問方式,避開它的「敏感詞」,效果立刻改善80%。

為什麼現在每個人都該學會這套方法

AI工具正在快速普及,從ChatGPT到各種專業AI,選擇越來越多。但大部分人還在用「試試看」的方式評估,浪費時間也容易選錯。這套系統化的測試方法,能幫你快速做出正確判斷。

更重要的是,透過這種深度對話,你會開始理解AI不是魔法,而是有明確邏輯和限制的工具。這種理解會讓你在AI時代保持競爭力,不會過度依賴,也不會錯失機會。

最近我們團隊在幫一家金融業客戶評估AI方案時,用這套方法在一個下午就測試完五個候選系統,省下了原本預估要兩週的POC時間。客戶後來說,這套方法改變了他們看待AI的方式。

AI模型就像員工,沒有完美的,只有適合的。懂得識別它們的特質,你才能組建出最強的AI團隊。

下次當有人向你推銷最新的AI解決方案時,別急著看Demo,先問這三個問題。相信我,銷售人員的表情會很精彩。

@media screen and (max-width: 991px) { .navbar-wrapper-desktop { display: none !important; } .navbar-wrapper-mobile { display: flex !important; } } @media screen and (min-width: 992px) { .navbar-wrapper-desktop { display: flex !important; } .navbar-wrapper-mobile { display: none !important; } 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