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你的AI助理越用越笨?揭開企業AI導入失敗的真相

為什麼你的AI助理越用越笨?揭開企業AI導入失敗的真相

為什麼你的AI助理越用越笨?揭開企業AI導入失敗的真相

上週有個科技公司的產品經理來找我,劈頭就說:「我們花了三個月導入AI,結果團隊現在寧願用回Excel。」我請他示範一下平常怎麼用,看完後我懂了。他們不是買到爛AI,而是用頂級工具做最低階的事,就像開法拉利送便當,不慢才奇怪。

企業砸大錢買AI授權、辦教育訓練,三個月後使用率掉到個位數。問題不在AI本身,而是沒人真正理解該怎麼跟AI「合作」。大家都把AI當Google用,輸入關鍵字等答案,難怪會覺得AI很雞肋。

今天要談的不是技術,而是思維。我會分享這幾年協助企業AI轉型時發現的使用盲點,以及那些成功把AI變成生產力倍增器的團隊,到底做對了什麼。

錯把AI當搜尋引擎的代價

最常見的錯誤用法,就是把ChatGPT或其他AI工具當成加強版的搜尋引擎。輸入「2024年台灣GDP」、「Python怎麼寫迴圈」這類問題,然後抱怨AI給的答案Google也找得到。

這就像請米其林主廚煮泡麵,不是不行,而是太浪費。AI的強項不是記憶資料,而是理解脈絡、產生洞察、連結概念。當你只問它事實性問題,就像只用iPhone來打電話,錯過了99%的價值。

我們團隊協助一家製造業導入AI時,發現他們的工程師都在問「規格書在哪」、「這個零件的編號是什麼」。改變使用方式後,開始問「這個設計可能會有什麼風險」、「如何優化這個流程」,產出品質立刻提升五倍。

關鍵差異在哪?搜尋引擎給你資訊,AI給你智慧。前者是what,後者是why和how。懂得區分這兩者,才能真正發揮AI的價值。

舉個實例,行銷部門不要問AI「社群行銷趨勢是什麼」,而是描述你的產品特性、目標客群、預算限制,然後問「設計一個三個月的社群策略」。這種問法才能激發AI的創造力。

對話深度決定產出品質

另一個普遍問題是「一問一答」思維。問一個問題,得到答案就結束,然後抱怨AI不夠聰明。這就像跟顧問開會只講五分鐘,然後期待他給出完美方案。

AI需要的是對話,不是問答。每一輪互動都是在建立理解、精煉想法。我通常建議客戶採用「漏斗式對話」:先廣泛探索,逐步聚焦,最後產出。

有個新創團隊原本用AI寫商業計畫書,第一版慘不忍睹。後來我教他們分階段對話:先討論市場機會、再談競爭優勢、接著財務模型,每個環節都深入來回討論。最後版本連投資人都驚訝品質之高。

這裡有個技巧,我稱為「知識累積法」。不要每次都重新開始,而是在同一個對話串中持續深化。告訴AI你的背景、限制、目標,讓它成為真正了解你需求的夥伴。

很多人不知道,高品質的AI對話通常需要10到15輪互動。前面5輪在建立共識,中間5輪在探索可能,最後5輪在優化細節。耐心是關鍵。

角色設定的威力被嚴重低估

這是我最想強調的技巧,卻也是最被忽視的。大部分人跟AI對話時,就是直接丟問題。但如果你先設定角色情境,輸出品質會完全不同。

不要說「幫我寫文案」,而是「你是一個在台灣深耕10年的品牌顧問,目標客群是25到35歲的小資族,現在要為一個環保餐具品牌寫社群文案」。這種具體的角色設定,會啟動AI不同的回應模式。

上個月幫一家律師事務所優化AI使用流程,原本他們只是問法律問題,改成先設定「你是專精智慧財產權的資深律師,面對的是科技業客戶」,回答的專業度和實用性立刻提升。

角色不只是職業,還包括立場、風格、經驗值。你甚至可以要求AI扮演「剛入行但充滿創意的設計師」或「保守但經驗豐富的財務長」,得到的觀點會截然不同。

我們內部有個「AI人格庫」,針對不同任務預設了20多種角色。需要創意時用「矽谷創業家」,需要風險評估時用「資深稽核員」,這種方法讓AI的能力放大了好幾倍。

把AI當成團隊成員而非工具

這是思維層次的差異。成功的企業不是「使用」AI,而是「協作」with AI。就像你不會對新同事說「給我答案」然後轉身離開,你會解釋背景、討論想法、一起優化。

有個客戶的研發團隊特別有意思,他們真的把ChatGPT當成團隊第八個成員,還給它取了名字。每次專案會議都會「詢問它的意見」,把它的建議放進討論。三個月下來,產品開發速度快了40%。

這不是擬人化的浪漫,而是實用的方法論。當你把AI當夥伴,你會更仔細地解釋需求、更耐心地引導對話、更開放地接受建議。這種心態轉變,直接影響使用成效。

另一個好處是降低團隊的抗拒感。當AI是「同事」而非「取代者」,大家更願意學習如何合作。我見過原本抗拒AI的資深員工,後來變成最會用AI的高手。

建立企業專屬的AI使用文化

每個成功導入AI的企業,都發展出自己的使用文化。這不是寫在SOP裡的規定,而是團隊自然形成的默契。

有家金融科技公司規定,所有用AI產出的內容都要標註「AI協作」,不是為了免責,而是鼓勵分享使用經驗。漸漸地,團隊發展出自己的prompt資料庫、最佳實踐案例集,甚至內部競賽。

另一個有趣的案例是某個設計公司,他們把「AI對話紀錄」當成知識資產。優秀的對話會被保存分享,新人可以學習前輩怎麼引導AI產出高品質作品。

重點是,不要期待買了AI就自動提升生產力。就像買了健身房會員不等於會變瘦,關鍵在於建立使用習慣和文化。

從工具思維到夥伴思維的轉變

最後想分享一個觀察。那些真正從AI獲益的企業,都經歷了一個思維轉變過程。從把AI當工具,到當助手,最後當夥伴。每個階段的使用方式和產出價值都不同。

工具階段:簡單任務外包,省時間 助手階段:複雜任務協作,提品質
夥伴階段:創新思維碰撞,創價值

大部分企業卡在第一階段,少數進入第二階段,只有真正理解AI本質的團隊能到第三階段。差別不在技術能力,而在思維模式。

記得那個產品經理嗎?三週後他傳訊息給我,說團隊現在離不開AI了。改變的不是AI,是他們使用AI的方式。從下命令變成深度對話,從要答案變成共同思考,從防備心變成信任感。

AI時代已經來了,但大部分人還在用上個時代的思維使用它。就像早期的汽車被當成「不用馬的馬車」,我們現在也把AI當成「會說話的Google」。突破這個思維限制,你會發現AI的潛力遠超想像。

下次打開ChatGPT時,試著把它當成剛加入團隊的聰明新人。給它充足的背景資訊、清楚的目標方向、持續的引導回饋。相信我,你會驚訝於這個「新同事」能帶來的價值。

@media screen and (max-width: 991px) { .navbar-wrapper-desktop { display: none !important; } .navbar-wrapper-mobile { display: flex !important; } } @media screen and (min-width: 992px) { .navbar-wrapper-desktop { display: flex !important; } .navbar-wrapper-mobile { display: none !important; } }